fbpx
22 Nov 2024 - Fri - 13:09 pm
全方位生活雜誌 為忙碌的香港人注入輕鬆點,寫意點的生活動力 搜羅各區最好食最好玩的地區情報

【小丑回魂2】小丑並不可怕 「它」才是最致命的恐懼

改編自驚慄大師 Stephen King 的同名小說《小丑回魂》(It) 口碑載譽,2017 年更創下全球 7 億美金票房佳績,重新定義恐怖類型電影。近日,續集《小丑回魂 2》(It: Chapter Two) 上映,可謂讓人熱切期待!故事設定為上集發生的 27 年後,講述幾位主角長大成人後重返小鎮,再次面對恐怖小丑潘尼懷斯(Pennywise)。

改編自驚慄大師 Stephen King 的同名小說《小丑回魂》(It) 口碑載譽,2017 年更創下全球 7 億美金票房佳績,重新定義恐怖類型電影。近日,續集《小丑回魂 2》(It: Chapter Two) 上映,可謂讓人熱切期待!故事設定為上集發生的 27 年後,講述幾位主角長大成人後重返小鎮,再次面對恐怖小丑潘尼懷斯(Pennywise)。

大人與小孩 成長的桎梏
《小丑回魂》的恐怖畫面衝擊可謂精彩;小丑詭異的笑容、可怕得細緻的小丑恐怖妝容、驚悚的氛圍渲染等。它有別一般恐怖片,故事沒有講述小丑如何成魔,反而則重於面對恐懼。以一群各自懷著不同遭遇的小孩面對著一個依賴小孩的驚恐維生,能隨意變成讓你恐懼的小丑為故事基本。故事中,小孩與大人面對事情的反應和處理恰恰相反;映照成長的桎梏。大人對於城中接二連三的失蹤事件漠不關心,甚至擺出一副「闊佬懶理」的態度。

面對問題,大人不為所動,難道這些他們沒有任何懼恐嗎?不是,而是他們寧願選擇逃避,甚至甘於屈服恐懼中。電影中,Eddie  (Jack Dylan Grazer飾) 的母親不敢面對現實;沒有正視 Eddie的問題,Eddie 受到母親過度保護,被用上安慰劑效應來逃避真正的問題,最後釀成 Eddie 對病菌的恐懼,更拒絕與別人過多的交流和接觸。對於自己小孩的問題,有人縱容;有人漠視;有人過份保護,最後釀成孩子內心深處恐懼。最後由這群自嘲為 losers (失敗者) 的小孩盲衝直撞地捍衞我城,當中諷刺味甚濃。

「只有了解恐懼本身,我們才能戰勝恐懼。」
筆者憶起,小時候總是什麼都懼怕,然而顧慮的不多,多是盲衝直撞。長大後,顧慮的事變多了。不而然之,從當初懵懂,童言無忌的他,漸成為敢怒不敢言,即使懼怕,都硬要逞強裝凶作勢,不願被人看到懦弱、真實一面的他。《小丑回魂》藉著小丑多次化為小孩恐懼的事物,沒有大人的庇蔭,小孩們彼此依靠,從一開始的逃避,至勇於面對恐懼。帶出了「面對恐懼,不要作出對抗,而是與恐懼作伴」的重要信息。愈是想要克服,壓抑感隨之而增,感覺就如左手掐右手,恐懼感不但沒有消除,更是越掙扎越痛苦。

「恐懼源自於無知」。我們很容易對未知的東西感到害怕。《小丑回魂》中,在不清楚小丑的底細前,小孩們懼怕得很。他們害怕不知道小丑將會化身成什麼;他們害怕不知道誰是下一個被抓走的人。但當恐懼的魔咒被破除,他們了解恐懼本身,與恐懼作伴時,你就是它,它就是你,因此無懼。

27 年後⋯ 曾經一臉懵懂的小孩們都長大成人,重返小鎮,延續小丑的恐怖故事。在當年的童年陰影下,究竟今次他們如何面對?而主角們面對內心恐懼時,心態上又有沒有改變呢?筆者期待。

小知識:「小丑恐懼症」?
究竟小丑是會帶來歡樂還是讓人害怕?「小丑恐懼症」又是什麼一回事?在心理學上的分析,這屬於一種焦慮症。主要原因是小丑的私人情感都被臉上大大的笑容掩蓋著,讓人們沒法辨識小丑真正的表情,也沒法預計他的行動。這種「去個性化」(Deindividuation) 的行為,就是有小丑恐懼症的人感到不安的原因。

評論

分享文章: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whatsapp
Share on telegram
Share on email

ECday Youtube

ECday FACEBOOK

今期焦點

訂閱我們的 Newsletter

相關文章